对肺癌患者有突变基因者而言,有相对应的标靶药物使用,没有基因突变者该怎麽办呢?免疫药物就是另一种选择。杨志新指出,在美国已有四个免疫药物核准,针对PD-1/PD—L1抑制剂的免疫药物,台湾仅给付PD-L1生物标记高表现量的患者,而国际治疗趋势是免疫药物加上化学治疗,至今仍未给付。
杨志新表示,这类患者占四期肺癌患者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,一线使用免疫药物五年存活率可达百分之三十二,与使用EGFR标靶治疗是一样的,若无使用免疫药物,存活率可能就在百分之一到二,还好去年健保纳入给付,但其实很多国家早在二○一六年就开始使用,台湾还是太慢。
台湾临床肿瘤医学会理事长赖俊良认为,新药治疗确实可拉高患者存活率,但健保给付失衡是更大危机,若给付无法与国际临床指引接轨,未来病人存活表现将更不理想。
中华民国癌症医学会理事长陈立宗也认为,未来癌症可能会像糖尿病等慢性病般长期治疗,但国家是否能负担这麽大的医疗费用。陈立宗及癌症希望基金会董事长王正旭都认为,台湾应该要针对部分负担制度作调整,甚至思考纳入商业保险,才有办法真正帮助到患者。李伯璋表示,台湾在谈论部分负担的过程都是被动的,而钱永远都不够用,需要与各界探讨部分负担议题。
检测部分,台湾病理学会理事长赖琼如说,次世代基因定序检验可望协助病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药,实现个人化医疗,目前仍需病人自费检测,虽然健保财务负担大,仍希望早日纳入健保给付。
台湾免疫暨肿瘤学会理事长张文震认为,检验需有国家标准,配合法规拟定,一起结合检测机构打造国家队的概念。另外,他也忧心台湾给付条件若无法与国际临床指引一致,未来将影响病人参与临床试验机会,连带影响台湾在国际临床试验的竞争力。



